他們建立了模擬工況實驗裝置,準確評價緩蝕劑膜層的服役壽命。經測定,經過45天后,膜層的腐蝕速率控制在0.042毫米/年,在國家標準0.076毫米/年范圍內。
為評價和優化連續加緩蝕劑注量,減少緩蝕效果的影響,研究人員設計建立了流動介質作用下連續加緩蝕效率評價試驗環路裝置,首次采用腐蝕電化學方法對腐蝕速率實時監測,首次定量評價了氣流速度對膜層效能的影響。測出連續加注量在超過45升/百萬立方米原料氣后,緩蝕效率提高緩慢,從而確定了最優加注量。
大灣區塊年增收節支2295萬元
2014年,該項研究成果在大灣區塊得到推廣應用。
涂膜周期達到45天,比原周期延長了50%以上。全年減少涂膜作業4次,累計增加商品氣量650萬立方米。
緩蝕劑連續加注量由72升/百萬立方米降至55升/百萬立方米,減少加注量約23%,全年節約用量約69000升。
因為該技術應用成功,大灣區塊全年增收節支約2295萬元。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能源問題日益突出,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在工業生產和百姓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我國高含硫天然氣資源豐富,已探明地質儲量超過5000億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川東北普光、羅家寨、渡河口、鐵山坡等碳酸鹽巖氣田。
目前,普光已建成120億立方米年產能。與國外高含硫化氫、二氧化碳氣田相比,國內復雜地表條件下高含硫天然氣集輸系統面臨更嚴峻的腐蝕控制問題。該技術將為高含硫天然氣集輸系統的腐蝕控制提供新的方法和依據,可在類似的復雜山地高含硫氣田如元壩等氣田集輸系統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