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循環澄清池運行管理的基本要求:“勤檢測、勤觀察、勤調整”特別抓住投藥適當、排泥及時兩個環節。
(一)運行前的準備
1、清除池內積水和雜物,檢查各管線閥門是否完好。
2、測定原水濁度、PH值,試驗所需投加混凝劑的量。
3、將喉距調節到2倍噴嘴直徑的位置。
4、當原水濁度在200NTU以下時,應準備好500-1000kg黃泥。
5、初運行時備藥量為正常運行3-4倍。
(二)啟動運行
1、原水濁度大于200NTU時,不加黃泥,進水量為設計進水量的1/3,混凝劑的投加量為正常投加量的2倍,即成活性泥渣。
2、當原水的濁度小于200NTU時,放一部分黃泥進入第一反應室,池子進水量為設計進水量70%,其余黃泥依濁度逐步加入。混凝劑投加量為正常投加量2-3倍。
3、當澄清池開始出水,要仔細觀察分離室與反應池水質變化情況。
4、池子出水后,水質不好,應放掉,不能讓其進入濾池。
5測定各取樣點的泥渣沉降比,泥渣沉降比反應了反應過程中泥渣的濃度和活性。泥渣沉降比的測定方法:取100mL泥渣水放入100mL量筒中,沉淀5分鐘后,沉淀的體積占總體積的百分比即為5分鐘沉降比。
①若噴嘴附近泥渣沉降比增加較快,而第一反應室增加較慢,說明泥渣回流量較小,應調節喉距增加回流量,使其達到最佳工作狀態。
②若兩處泥渣增加相仿,表明已形成泥渣回流合適,可以停加泥,將藥劑投加量逐漸減少到正常狀態,池子投入正常運行。
6、如果兩座池子一座形成活性泥渣而另一座沒有形成時,則可以利用已經形成活性泥渣的池子,通過排泥系統把泥渣輸入未形成泥渣的池子。直到形成為止。
(三)正常運行
1、按規定按時做好測定工作。測定原水濁度、出水濁度、PH值,原水水質波動大時增加測定次數。
2、以試驗室試驗投加量為依據,結合實際運行經驗,總結出各類原水濁度與投藥量之間的規律。
3、當原水PH值過低時,應加堿調正。
4、每1-2小時測定第一反應室出口與噴嘴附近沉降比,原水濁度高,水溫低,沉降比要控制的小些,相反要控制的大些,一般當沉降比達20%,應排泥。
5、及時掌握好進水壓力和流量變化規律。進水量大影響水質,水壓過高,過低影響泥渣回流量。在增加進水量前30分鐘,就要增加凝聚劑,
并排除部分泥渣以降低泥渣高度,然后逐漸增加進水量。
6、必須掌握好氣溫,水溫等外界因素對運行的影響。
7、及時排泥,使池內泥渣始終保持平衡。一般沉降比正常值為10-20%,排泥時間2-4小時一次,一次歷時1-3分,大排泥每天一次,歷時10分鐘。
8、濁度低,腐殖質含量高的原水的處理。當原水濁度在10-30NTU或原水腐殖質含量較高不易凈化,出現泥渣層上浮,礬花隨水帶出池子,采取措施應適當投加黃泥,促使礬花變得重而結實,加速沉降適當減少進水量不使大量礬花上浮。
對腐殖質含量高,引起水質變壞,應加氯對腐殖質進行氧化,促進凝聚,投加其他一些助凝劑。